Login

milem6sports@houzilongxia.com 登录 |  注册 退出

行业资讯

乡村振兴“她”路径⑤ 文莎:85后夫妻靠红薯种出一条产业链

  乡村振兴“她”路径⑤ 文莎:85后夫妻靠红薯种出一条产业链一颗小红薯,能做什么?在一对长沙望城区茶亭镇静慎村“85后”夫妻的手里,它被做成了大产业。滑溜溜的红薯粉嚼劲十足,黄灿灿的红薯脆条入口即化,香脆的红薯酸菜爽口开胃……

  文莎和姚栋两口子,被称为“薯夫妻”,他们将毫不起眼的红薯变成了“金饽饽”,形成一条富农产业链,从红薯种植到红薯深加工米乐M6官方网站,创立的薯夫妻品牌,年产值已达1200万元。

  2012年,夫妻二人放弃高收入的工作,选择回乡种红薯。起初,大家不理解,好不容易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为啥回来种红薯?乡亲们背后议论纷纷。

  说起返乡创业初衷,他们表示喜爱家乡的人情味,最重要的是知道家乡的红薯粉品质好,只要做出品牌,不愁没销路。所以决定在静慎村种红薯、加工红薯粉,但走的不是乡亲们的“老路子”。

  回村后,夫妻俩的第一个创业项目是养殖鹌鹑。在首批购入5万只鹌鹑后,第三天就死了近3万只。遭到当头一棒的他们没有轻言放弃,在夫妻的坚持下,养殖鹌鹑一年后赚了7万元。这次创业虽然赚得不多,过程也很艰难,但仍然给了他们相当大的启发和信心,让他们笃定农业的未来大有可为。考虑到养殖业风险较高,姚栋夫妻将养殖的鹌鹑转卖后,开始重新思考创业方向。

  茶亭镇山地旱土较多,土壤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含量丰富,适合种植红薯。姚栋回忆:“过去,家家户户种红薯,做红薯粉。”当地红薯手工作坊大大小小有近70家,制作的红薯粉自产自销,市场化程度不高。当地农民种了一辈子红薯,经常为销路、生计犯愁。这反而让他们看到了商机,“为什么不可以集中加工?只要做出品牌,不愁没销路。”于是,他们毅然决定投身红薯种植和深加工产业,“薯夫妻”品牌也应运而生。为了纪念夫妻共同创业,他们还将夫妻俩的漫画头像作为品牌标识。

  自2013年起,“薯夫妻”以“农户+基地+合作社+公司”的模式,成功申办红薯粉QS认证、无公害和绿色认证,研发生产红薯粉、红薯片、红薯酸菜、果蔬脆等产品,年产值达1200万元。

  静慎村一带,祖祖辈辈种植的品种都是华北薯,100斤红薯能产出12斤淀粉,“自产自销是足够的,一旦进行产业化,产量还是太低了。这是夫妻俩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于是,他们请教了省农科院的专家,改种淀粉含量高、粉质好、抗虫害强的商薯19品种,100斤能产出26斤左右的淀粉。这一番经历也让他们意识到科学种植的重要性。

  不过,到第四个年头他种植的红薯生了“根腐病”,产量降了三分之一。在专家指导下,他们实施红薯和辣椒套作,既解决种植难题,又提高经济效益。

  一方面,引进先进加工设备,改进工艺,红薯粉生产效率比传统手工操作提高了上百倍。另一方面,聘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安平教授为红薯加工指导专家,开发了不同口味的红薯脆条等系列红薯产品。

  这些年“薯夫妻”带动周边农户一起种红薯,给老乡免费提供种苗、机械服务、技术培训,最后保底收购,带动周边近百农户年户均增收近万元。同时,其研发的红薯粉、红薯片、红薯酸菜、果蔬脆等农产品也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当前,“薯夫妻”已经迈出了产业融合发展的第一步。手工红薯粉已成功申报望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以制作手工红薯粉为主题的体验式作坊也已开门营业。下一步,他们计划通过红薯粉制作体验等特色活动,将红薯产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在夫妻的计划里,将以红薯等农产品为媒介,整合现有的资源积极策划乡村旅游活动,打造不同主题的乡村特色体验项目,吸引更多的城里人来农村游玩。同时,特色体验项目带来的人气与流量,也可带动饮食、民宿的发展,为当地人提供更多的增收途径。